
“十四五”以来,增城区全面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市委改革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推出一系列拼经济、促发展、激活力、惠民生的改革举措,30多项改革经验做法获得国家和省市复制推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充沛动能和活力。

卢有光/摄
增城改革品牌辨识度进一步提升
●“企呼我应、增心服务”品牌获评国务院减负办典型案例
●产业项目筹建“一件事”、营商环境集成式改革先后入选全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增心办”政务服务入选“全国政务服务百佳实践案例”
●石滩镇水龙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示范案例
●增江画廊生态旅游带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先后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全国首推“产业林长”机制
●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和抵押融资
●全市率先实施科技创新领域财政资金“补改投”改革项目

毛敏贤/摄
建立健全改革统筹机制
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健全改革组织体系。完善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指挥架构,强化区委改革办工作职能,优化12个改革专项小组成员单位架构,形成区委深改委统筹抓总、改革办综合协调、专项小组牵头负责、职能部门具体实施的改革组织体系。
强化改革系统谋划。召开区委深改委会议18次,制定改革文件22份,印发区委深改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文件,明确418项改革任务责任分工。

何瑜东/摄
创新改革推进机制。实行改革事项清单化,建立年度改革任务清单、自主改革清单、重点改革措施清单,谋划推出“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清单。推动改革落实高效化,优化改革督察机制,建立“经济+改革”“百千万+改革”联合督察模式,建立改革督察专报机制和督促提醒机制。
打造改革亮点品牌。产业项目筹建“一件事”、派潭“村晚”等30多项改革经验获得国家和省市复制推广,140多篇改革信息获《改革内参》《广东改革工作简报》《广州改革》等上级刊物和平台采用,“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经验在省委深改委会议、市委深改委会议上汇报。
完善重大平台建设机制
提升城市发展竞争力
广州东部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推动广州东部中心上升为全市重大发展平台,市委赋予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新广州”战略定位,广州东部中心总体规划印发实施,设立广州东部中心发展基金集群,创建全省首个智能传感器特色产业园,获批设立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园;持续提升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能级,获批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增城西站线路通达17国34城,累计组织开行国际班列1519列,开行量约占广东省42%、广州市55%,线路利用率位居全国前列。

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成为全省推动“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建立规划、资源、设施、风貌、改革“五个协同”工作机制,完善“1+6”详细规划,推动11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469.19亿元,建成最美旅游公路、正果驿站,“最美增江游”一期启航,广东龙城医院正式启用,派潭镇入选全国旅游名镇创新发展案例,引领区建设成效入选2024年省“百千万工程”创新与突破案例汇编。

关思源/摄
经开区体制机制优化完善。“区政合一”管理模式列入省开发区创新体制机制试点,推动出台《广州市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及25项配套政策,有序承接12项市级经济建设权限。印发实施《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2—2035年)》,2024年增城开发区在全国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排名第52位,实现九年进位137名。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12613”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区,健全产业统筹机制,整合“市场+资源+应用场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推动国内首条12英寸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产线增芯投产,全区工业投资从2020年的120.5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300.28亿元,工业投资总量居全市第二,2021—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7.4%,增加值年均增长5.3%,产值与增加值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广州市工业六区前列。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分层分类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新建3家国家级研发平台广州分平台,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380家,研发投入连续五年保持14%以上增长,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位列全市各区第一,研发强度从2020年的2.67%跃升至2023年的3.2%,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达1015家,是2020年(517家)的1.96倍。

创新投融资机制。深化国企战略性重组,组建南粤基金、城投、产投、资产经营和农投等五个区属国企。创新“基金+招商”、区属国企以投促引、“补改投”等模式,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增城AIC股权投资基金,打造全市首个财政资金“补改投”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案例。用好用足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十四五”期间预计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176.7亿元。深化与政策性银行合作,与省农发行、国开行达成合作意向项目27个、贷款额度300.48亿元。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迭代升级筹建机制。深化产业项目筹建“一件事”改革,推行全程领办、带方案出让+五证联发、关键项验收等集成式改革举措,2022年以来新开工产业项目144个,新竣工项目104个,改革经验入选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全省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打造“增心办”政务服务品牌。加快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场地使用证明电子化应用、全市率先开展居民自用充电桩用电报装“一件事”线上办,“企呼我应、增心服务”企业服务平台获评国务院减负办典型案例,政务服务获得“全国政务服务百佳实践案例”“政务服务品牌影响力单位”等5项全国大奖。

盘活低效土地资源。纵深推进“工改工”,全市率先出台存量工业用地高质量利用政策,实施深化土地要素改革二十条措施,2021年以来推动“工改工”项目86个,盘活用地面积5145.92亩,上境村村镇工业集聚区成为全市首个动工建设的试点项目,经验做法获中国自然资源报刊登。

上境村村镇工业集聚区效果图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推动石滩镇水龙村65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成功交易,入选自然资源部2024年农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颁证和抵押融资。深入推进石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完成农用地整理2900亩、建设用地整理931亩、生态保护修复2333亩。增江街白湖村创新“宅基地票”退出旧宅基地机制,仙村镇碧潭村探索农村宅基地多户联建集约利用模式,推动“住有所居”升级为“住有优居”。

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积极探索“赛事+旅途”模式,打造大湾区户外运动度假目的地,入选“2023中国休闲旅游目的地十佳典型案例”,粤港澳大湾区女子半程马拉松比赛入选省2025年体育消费场景典型案例。探索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坑生态修复,打造森林海省级旅游度假区。“村字号”IP激发文旅新活力,派潭广场上榜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派潭“村晚”入选广州市“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名单,新塘久裕村村歌获全国村歌大赛二等奖。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盘活闲置农房、旧村场、旧学校等资源,培育乡村酒店(民宿)超240家。组建强村公司100家,以“村村联营、社村合作、村企联建”整合乡村资金、资源、人才等要素,带动15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28个超千万元。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07元,年均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1.87:1缩小至2024年的1.74:1。
深化民生领域改革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深耕人社领域改革试验田。建立农民工“零等待”速立速审速调速裁欠薪调处机制,全面推广在建工程项目根治欠薪改革试点,38家企业实行特殊工时工作制,惠及9762人。创建了“增城妈妈”家政品牌三级服务体系,培训“增城妈妈”3624名。实施“乡村振兴+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计划,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超4万人。全市首创“码上通行”进小区机制,扫码通行量累计超226万人次,有效破解外卖、快递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进小区难题。

黄建华/摄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30个区属教育集团、114所义务教育“三类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完成执信增城学校、华附增城学校等24个项目建设,累计增加学位3.9万个,破解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难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12所院校全部进驻广州科教城,成立广州科教城产教合作联盟,促成校企合作意向56个,开设“订单班”8个,定向培育技能人才226人。

毛敏贤/摄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三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站”三级联动紧密型医疗网络,广医四院、区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模式成为省医改十大典型。构建“卫生院+敬老院+颐康中心(站)+护理站”的农村医养联合体,建成355个村居颐康服务站和13个引领性长者饭堂,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和贴心的服务。
来源:广州增城发布十大股票配资
倍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